推广 热搜: 疫情  住建厅  河南省  全过程工程咨询  建造师  定额  江西省  增值税  图集  闽建〔2018〕 

一位职业建筑师对行业和自身的深刻思考

   日期:2018-05-09    
核心提示:“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这是2017年我的内心的写照。每当面对外部的不堪,我只能这样安慰和规劝自己。2016-2017对我对都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这是2017年我的内心的写照。每当面对外部的不堪,我只能这样安慰和规劝自己。2016-2017对我对都设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若干年之后再回首,痛苦的2016-2017年会是都设的最低谷,但也是最有战略意义的两年。

2015年时一时兴起写了篇《这才是建筑是最好的时代》,前后花了2小时,没想到触动了很多人的心里那根神经,到处转发,反而花心思用了一个月写的《设计完成度控制之道》的点击率连零头都及不上,所以之后不愿再写意见文了,居然是这么一篇口水文点击量最高,作为建筑师感到有点悲凉

切入正题吧:

独立苍茫每怅然,恩仇一例付云烟,

断鸿零雁剩残篇。

莫道萍踪随逝水,永存侠影在心田,

此中心事谁倩传。

——《浣溪沙.萍踪侠影》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开篇用了梁羽生的此词。这是一篇投资公司的文章,在他们口中操蛋的2016-2017年留下的就是一地残垣断壁和不投要死投了就亏的悲惨境遇,过去伴随中国经济腾飞从而投啥都赚的豪侠情怀却依然留在心中,也许最后只剩下感慨了。

但是建筑设计行业的2016和2017年却是历史上最火热的一年,你要是出门不说自己公司产值增长40%以上都不好跟人打招呼。2001年以后,只有08年下半年和09年上半年中国的设计公司才算是第一次遇到真正的危机,然而4万亿一针鸡血下去,全民都疯了,然后设计公司马上咸鱼翻身,又过了几年好日子,而且好的不行。15年算是第二次低谷,结果依然和09年一样,6万亿的凤凰血让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观,原来世界上没有哪个行业比得上炒房子,也没有那个行业是行业内的所有从业企业的收益都不如炒其产品,唯一能相提并论的只有毒品。所以当每个人再回首时躁动都是一个关键词。

各个设计公司尤其是top20的开发商的合作设计公司最难受的就是招不到人,合同签的手得发抖。刚毕业的老八校的学生起薪都是15-25万,画了几年图的不管阿猫阿狗都是面试老板,全然忘了15年的惨状。

所以2017年我更多的关注经济,可能大家会很奇怪你丫一画图的关心啥经济啊,我其实就是想看看我们国家是否真的可以牛逼到跨越一切经济规律实现伟大复兴。梦想总是可以有,尤其是白日梦。

2015年九月我一时心血来潮写的口水文《这才是建筑师最好的时代》是因为我认为那正是一个“去产能做转型”的好时候,经过深度调整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将会真正脱胎换骨进入正常的状态。然而这两年的疯狂实际上是对这个行业的颠覆性摧毁,对建筑师来说这个赚钱的时代真操蛋,为何有这个结论我稍后会谈。


先谈谈房价和设计的关系

如同08年错过了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的最好时机一样,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暴涨的房价将停滞的开发节奏猛然提速,大家似乎都预感到这将是最后一次疯狂一样加大马力的开发,地价就像网红的胸,汹涌澎湃。上市公司卖两套房子就可以扭亏为盈将成为经济史颠覆一切的新理论。无论管理经济学教授如何牵强的用供给需求曲线去解释都不得不提到预期改变一切的中国特色。高涨的地价让中小房企基本出局,5000亿的托拉斯横空出世,设计公司要是没有绑上这些大鳄基本就是艰难度日。而依靠top20的设计行业的巨无霸们基本上都被托拉斯们无情的欺凌,高涨的房价和原地踏步甚至下滑的设计费标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招标已经不过瘾关键是浪费时间,现在流行的是一个项目拿地前就找两三家来背对背的做设计做到扩初,地没拍到就免费奉献了,拍到了这块是你的下一块就是他的,相当于买一送二,我深深怀疑这些托拉斯们都认真学习了清宫戏,找到了皇帝的感觉:妃子争宠。所以一边是大设计公司产值又创新高员工猝死老板心梗,一边是中小设计机构倒闭。高房价给设计师带来的唯一结果就是再也买不起房了。所以和09年最大的不同是09年鸡犬升天,16年火与冰的传奇。

到了17年,更为好玩。设计公司闹起了“人荒”,这一轮除了设计人员跳槽去开发商的以外改行的也越来越多(市场火爆却人员净流出也是创了奇迹),开发商对设计公司进行挖角也是很奇葩的一件事,做一个项目被挖走一个主力成了某院的一个特色,据说碧桂园的设计院已经几千人了,里面吃个饭都分“华某1桌”、“华某2桌”......“要喝牛奶没必要养头奶牛”在开发商那里不成立。

这两个看似不能理解的情况背后实际上都是“高周转率”的体现,地价高还限价,除了省成本(我一直跟朋友说这两年的一手房尽量别买,质量堪忧),剩下的就只能是高速周转了,所以现在拼的不是品质是“快”。在这个前提下,楼盘的设计师也好业主的设计部也好,都不是价值创造链上的重要环节,被边缘化是正常的。被地价搞得死去活来的开发商还能认真花钱做点公建基本就是妄想,比如你问问融创中海碧桂园啥的有把钱花在办公酒店剧院的传统么?除了装点门面的售楼处,基本上一个住宅项目最大的设计难度就是如何用最便宜的涂料仿出石材、铝板等。

16、17年的关键词应该是“累”,无论甲方乙方都是如此。16年某楼盘开盘一日清盘,结果销售总监当天被解职。一是定价肯定低了,二是发现定价低了居然没有锁盘。在“去库存”的口号中“存货”成了奇货可居。

设计费在房地产开发中已经是几乎忽略不计的成本,连拿地地佣金的零头都不到。既然不是价值的创造者就不要奢求尊重和依赖。目前能赚到一些幸苦钱,但是还想要更多的建筑师想要的那些情怀、理想、尊重,那基本没戏。

所以房价的暴涨市场的火爆对于“设计师”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你加班多了,工资增长有限,在房价面前被越甩越远。这两年建筑师的心理状态越来越差的原因基本也就是以上这些原因了。

那还能做设计吗?超人李曾经说过:逢低买入。在设计陷入最低潮的时候,越是能够坚持越是能够坚持做好的设计越在未来有更多的机会,随波逐流永远都是炮灰。


插一段——谈点让人开心的好不好

如同《红高粱》的获奖,掌握话语权的欧美人士当然还包括一直特别“乡土”的豆浆叔又一次把普奖给了一个社会实践者而不是职业建筑师。80多岁的盖里老爷子这次也忍不住了,估计一大票贝老爷子这样的大师都想把普奖从介绍中删掉,我理解他们不愿给老卡霍尔的主要原因是绝对不能发给比自己牛的人,人嘛,小肚鸡肠难免的。隔壁王大师有点郁闷,本来扛着这奖可以进爵封侯了,结果一下成了红点奖,这不,我也把青年建筑师奖从介绍中去掉了,现在一年来五十个快烂大街了。

随着各种节目的介入以及媒体的无知加无畏,“网红建筑师”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群体。实际上张大奕的收入高于李冰冰,黄晓明高于陈道明就已经说明了中国的社会时代性。所以要么拥抱时代,要么坚持内心。最怕的就是既要当网红还要走情怀然后还要丢不下架子,我是在说我,别对号入座。

我每天现在都接到电话(不吹牛),要来都设考察的“业主”挺多,我坚持写了八篇的“完成度”还是有点用,虽然加起来阅读量都不如那篇口水文(我希望这篇口水文也能如此)。但是绝大多数在听完介绍之后赞叹之余拿到报价就没下文了,因为比他们的“优秀供方”贵。这里面有个特大的矛盾就是“优秀供方”的报价似乎支撑不住我们安排的好的建筑师认真的帮你做设计的工资和投入,如果我们接受那个价格,最后我们也提供那个优秀供方的深度的图纸,修出来和优秀供方的没区别,然后你会说狗屁都设,还是我的优秀供方好。所以不是我作,六年心血打造的牌坊不能就这么快倒了,至少让我有脸把文章写下去吧。现在想想当年我一身傲骨连顶级酒店管理公司的供方库都不愿进去,现在真是虎落平阳啊。所以以后不再“入库”了,有事大家单聊吧。

有些时候在我也被甲方虐的有点不爽的时候,我就不停地在问自己:我创业的目的就是这样吗?然后在“不忘初心”的号召下,该解约解约,该怼回去就怼回去,不能平等对话索性不接,最好的服务是创造价值,想明白这点,做设计就会愉快很多。最近已经不再接新的项目,让团队可以周末愉快的度过,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让设计质量再提高一些。我总结了三不做:投标不做(锻炼一下和KPF们投标除外)、非幕墙体系不做(盖不好生一肚子气划不来)、进度不合理不做。

让2018我们做个快乐的设计公司,做个快乐的设计人。


继续回来聊设计

聊聊设计本身吧。我一直给自己说如果把设计做成这样都还是干不下去的话,那就是社会问题了,我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干别的去。

还得说说建筑师这个职业。

这个职业一直是一个发不了财但是特别有意思的,阿里巴巴过些年没了但阿里巴巴的楼肯定还在,无非就像sony大厦一样换个名字。万神都成了传说万神庙还在那里闪着金光。所以建筑师是一个无上荣光的职业。我就特烦某些人老是刷屏一会儿这个职业苦逼万状一会儿又来个设计院不得不说的秘密。似乎不干了就是最牛的选择,问题是连你学了八年的建筑都干不好还能干点啥。

某设计公司的幸苦出了名,大半夜没人下班的,但是这个公司出来的合伙人和自己单干的估计在全球建筑师富豪榜排名都能在top20里。这就是人家牛逼,所以你挣不到钱不是行业不好,是你不好。

我也羡慕嫉妒不敢恨过,但想想自己真没法那么刻苦就坦然了,我去做个好玩的建筑师。这行业最好的就是我比你穷很多但我不自卑啊,我精神上丰收了,算一下工作时间我的性价比还不错。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只要你被市场所需要,你就买得起房子。万事万物都是经过货币来做交换,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比抱怨更来得重要,因为抱怨不是房子的等价物,你的被需要的专业能力才是。

那个宇宙最有钱的建筑师在创业的时候为了7万块的标底费带着兄弟伙去抢模型差点被保安打死,那个宇宙第二有钱的“亿万L”只要没出差晚上10:30去公司你一定能找到他。全上海年收入上千万的建筑师没有超过1%的有家族传承,绝大部分都是外地来的屌丝。无论看起来如何风光的互联网大咖还是投行巨头亦或是律师大拿,绝大部分都是北漂沪漂深漂,他们能成功也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果你问我吃过啥苦,我这个至今仰望那几个”千万总”的也可以告诉你:2006年那一年我没有一天11.30前回过家,进了三次医院,晕倒过一次在模型公司,我至今记的那种迷迷糊糊的酸爽感,那年我在负责世博中心的投标;2001-2010年,每一张效果图我都是和制作者一起熬到凌晨,所以原来水晶石的人看到我都怕;至今都设的每一个方案都还是我一个个要过,整个公司每一个文本都在我的ipad上存在过,我都看过三遍以上,参考图片文件夹我基本能记得哪张图片在哪里;华东院的海外期刊每年几百本在我离开前我基本都翻过;公众号我一直坚持自己来写。作为一个天赋一般学校一般学历一般资源没有的外地人,我除了努力没有第二条路。

如果说我有今天的还不错的生活我必须感谢这个行业也必须感谢这个时代同时感谢我自己。行业啥都不能给你,但你可以给自己加持,这个原则适合于整个地球的所有行业。


再谈谈职业建筑师的发展

最近面试比较多,也认真了解了一下现在年轻人的想法。确实有一些设计师不愿意继续做这个老年人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无法降低边际成本,互联网平台和手游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当发展起来之后边际成本接近于0,所以一夜暴富的事永远不会发生在设计师身上,这个行业就是一个中产的边际,所以在当前个个都想要成为马云的大背景下,但凡思维活跃点的都不想再踏实的做下去了。但是马云只有一个,倒下去的几百万上千万的“创业者”却没人注意过,所以是不是那块料自己先要评估一下,能不能拼的起也要先评估一下。

建筑师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有很多条路去实现自己的理想。KPF可以成为600人的精英事务所,天华可以3000人奔向4000人,在未来我相信会突破1万人,AECOM就不用说了,金融手段的并购让其从0到top1的巨无霸。但是除了这些,还有活得逍遥自在的个人建筑师,也有富豪老婆养着然后四年磨个小房子的大师,更有一大批像大舍山水秀这样的一直有着明确目标的个人事务所。当你选择了一个方向,就要看到这个方向的利弊,你不能一边要着上千人的规模然后还梦想着做乡土设计拿普奖,老祖宗说的与和熊掌不能兼得是有道理的。

以后的设计公司只有两类能有竞争力:巨无霸和具有创作能力的个人事务所。巨无霸就不说了,大不了可以打价格战是他们存在的基础和优势。我这两天看了一个个人事务所的作品集,让我惊讶的是在国外事务所工作过的合伙人拥有很好的设计感和设计能力,但是几年下来只有一些小清新的民宿啥的建成,因为在大型项目中,无论他的技术能力还是经验还是业主的等级都不支撑高质量的完成他那些牛逼的方案落地。

去年我去纽约某大事务所参观才知道他们每年都有几十个高水平的设计师回到中国创业,但是这些年来只看到做了些好的方案但没谁做出了那个公司的建成水平,毕竟单枪匹马的没有了那种体系化的支撑也很难获得匹配的项目。

在我所见过的国内的设计企业里,同济的老师的工作室是一个非常好的存在,既有明星事务所的灵活性和创作性,背后又有同济院在大型项目里的技术支撑,诸多优秀作品也让同济的中青年这一批成为中国高校设计里面最优秀的群体。幸好国内的大院难有这种体制,否则真的会灭掉一大半民营企业。

中国的人口占了世界五分之一,所以建设量即使在经济下行时依然绝对值不会小,未来会出现两极分化:普通的住宅会快速的产业化,因为工人已经越来越少,工资也会让装配式流行起来。这些住宅基本上是产业化的大公司垄断,而且基本上是往上游积聚,施工和设计也许就是一家企业,一场大的洗牌不可避免。而在此之外,市区个性化的豪宅是一个未来的大方向,量不会大,但要求会很高,参见纽约的筷子楼和新加坡的公寓;同时过去因为拿地需要而不是实际需要建设的商业和酒店以及办公楼大多粗制烂造,都面临着经营困难,结合经营的改造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从国外的经验看,既有建筑的室内改造会越来越平常,这三个都是门槛很高需要很强的设计能力以及经验的领域。在过去几年都设面对住宅市场的火爆依然坚持在这几个领域战略性的布局,随着姑苏雅集、西北湖壹号、北京西路72号院、金禾时尚广场、重庆大融城改造、上海三甲港酒店集群等项目的陆续建成,我相信会在这些领域有更深的发展。其实中国的市场永远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中型公司只要找到一个细分市场深入的挖掘下去都是很大的机会,在未来专业化也是越来越被重视,而现在这些领域的高端市场实际上都被国外公司垄断,这是我们需要去突破的。

对于未来我不好去论述其他设计公司,作为以职业建筑师为发展方向的公司,我拿都设来举例-------------都设未来五年应该要做什么?

在过去的六年,从一个几个人的小团队发展到“一体化”“完成度”被广泛的认可的公司,这是过去值得骄傲的,沿着职业商业事务所的道路发展是既定的目标也是符合这两个特点的。但是都设在过去两年有点迷失,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动,所以未来的五年,“做大还是做强”(在中国还没有哪家公司做到了两者皆有)是摆在面前的问题。目标不清晰给员工带来的困惑就是在这里干下去能得到什么?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企业价值观是核心。

过了年一晃两个月过去,不知不觉上海公司已经40多人,南京公司也30多人,这个时候更要思考的是从一个小事务所走向中型事务所应该要做的事。在“兑现”和“再创业”之间摇摆之后,我坚定的选择在未来的五年再创业,都设依然需要放弃“跑量”的普通住宅,在项目数量不增加的前提下,每个项目的人员投入增加上去,要在“姑苏雅集、西北湖双玺和恒泰广场”这些项目的基础上将设计的精度和成熟度再提高,同时吸引在美国日本工作过的一些前沿的设计人员带来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设计体系,目前在手的两栋超高层和一个市中心综合体有条件的话要在成熟度方面全面超越过去(西北湖双玺虽然精细度很高,但有些用力过猛),争取用五年的时间在高端公建方面可以在同一水平线上和KPF、SOM竞争。

这一切如果建立在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所以设计体系是我最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具体的“体系”介绍可以参见之前的两篇公众号“设计完成度的控制之道(八)”“从单兵到团队、从孤胆英雄到团队支撑”(点击链接阅读)。我希望能摸索并建立一套基于国外先进公司的并适合中国当前业主状况的设计体系,能够在满足中国甲方时间紧修改多的前提下尽量提高设计完成度的控制力,这个体系能够给基层的员工提供技术的支撑和指导,让他们既能发挥方案的创造力又能够不受限于经验。这事任重道远,用五年的时间应该能小有所成。只有在体系的平台上中国的建筑师才能够不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来和国外事务所竞争,面对航母编队靠特种部队是打不赢战役的。也欢迎有同样理想的人一起来做这个体系。


结语

17年可能会是中国高校建筑系最特别的一年,一是原来挤破头的大国企校招来听宣讲的都只有10个人不到,而旁边随便一个开发商的招聘会都是人山人海,一边是过五关斩六将层层面试方才进入一个开发商的设计部,一边是手握10几个offer在各个设计院中尽情的挑选;二是二线城市的设计院依然可以从容不迫的挑选应届生,北上深尤其是上海的设计院却是谁能招到两个清华东南同济的研究生都要开心半天。原因前面都说过了,这轮房价暴涨最终给这个行业乃至中国整个社会都会带来一个巨大的改变,多年以后来看,这两年可能会是埋下最多恶果的两年。

我自己来说,在商学院的学习一度让我迷茫,2017年经历了创业以来最大的挑战,好在及时想清楚自己最合适的还是做设计。2018已经过去快一半了,红楼梦开篇一神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特别有道理,送给大家。


 

附件请到造价文库中查找下载

打赏

 
更多>同类造价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信息
推荐造价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代理招商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造价者  |  违规举报